立春吃春卷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,就像端午吃粽子,大年三十吃饺子一样,是伴随人们千百年来一直的延续,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,还因为春卷里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鲜的蔬菜,因此营养价值非常高。
于立春当天,人们用饼皮包裹生菜,做成春饼或春卷,大家分食,祈求身体健康,称之为“咬春”,逐渐变成日常食物。春卷是用干面皮包馅心,经煎、炸而成。它由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来。
扩展资料
春卷属于中国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,用薄面皮,卷上馅料,经油炸的食品。各地的馅料和大小不同,但基本是扁圆筒状。以中国为例,一般人多用蔬菜及肉作馅料,而北方部分地区则会改用红豆沙。春卷亦是满汉全席中第二席中的一道菜式。
香港春卷有时会写作“春卷”,是茶楼“饮茶”十分常见的点心之一,约四吋长,直径一吋左右,以油炸方式烹调,外为面粉皮,炸至金黄色,内里馅料丰富,如冬菇丝、猪肉丝、甘笋丝、竹笋丝、粉丝和木耳等,每碟数量大多为三件,吃时或会用剪刀从中间剪成两半,然后蘸喼汁食用。
香港亦有变种版本,小贩摊档所售卖的春卷直径长两吋甚至更粗,外皮比传统春卷松脆,内里的饀料更多,作为街头小吃很受欢迎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春卷
立春吃春卷的由来
说起立春吃春卷的习俗的由来还要从宋朝说起,在古代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,说是在宋朝时期,有一个勤奋好学的书生,这位书生名叫陈皓,陈皓虽然家里并不怎么富有,但是却有一位贤惠持家的妻子,陈皓的妻子名叫阿玉。
阿玉不但长得漂亮,而且贤惠持家,做得一手好菜,和陈皓的感情也很好,两个人情投意合、举案齐眉。陈皓呢,平时学习比较勤奋刻苦,经常因读书入迷而忘记了吃饭,有的时候虽然没有忘记吃饭,但是经常一手持饭边吃饭边看书而忘记了吃菜,而妻子阿玉也常常为此事儿烦忧。她就琢磨着该怎么才能够在不影响陈皓读书的情况下,又解决他经常忘记吃饭这个事情。
这天,阿玉突然就想到了一个方法,她琢磨着可不可以做一种菜、饭混合在一起的食物,这样陈皓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读书,边读书边吃饭互不影响。于是这天她想到了一个办法,将面皮擀得薄薄的,然后里面放上炒好的蔬菜,然后将薄薄的面皮卷起来,这样就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,饭菜同吃,餐餐吃得美味可口,自此以后陈皓读书的劲头更大了。
此外在成吉思汗征西域的时候,耶律楚律随其出征曾命厨师做春盘(春卷),而且还为此专门作了一首诗:
昨朝春日偶然成,试作春盘我一尝。
本案初开银线乱,砂瓶煮熟藕丝长。
匀和豌豆揉葱白,细剪蒌蒿点韭黄。
也与何曾同是饱,区区何必待膏粱。
细心的人大概已经看到在这里春卷是叫“春盘”,有些地方又称之为“春饼”。其实关于立春也有很多不同的称呼,如“打春”等。
此外在清朝的“调鼎集”里有记载春卷的做法:“擀面皮加包火腿肉、鸡肉等物,或四季应时菜心,油炸供客。又咸肉腰、蒜花、黑枣……”
此外,在立春这天有鞭打春牛、吃萝卜的习俗,吃萝卜又称“咬春”,而鞭打春牛估计是做不了了,毕竟现在农业生产器械发展迅速,全国农村农业几乎已经被机械化器械覆盖了,人们再也不用牵牛耕种了,而耕牛也早已退出耕种土地的舞台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业器械设备会更加的现代化,农业生产也会脱离劳累劳苦这些辛苦的词眼。
春卷是用干面皮包馅心,经煎、炸而成。它由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来。
据晋周处《风土记》载:“元旦造五辛盘”,就是将五种辛荤的蔬菜,供人们在春日食用,故又称为“春盘”。唐时,其内容有了发展变化,《四时宝镜》称:“立春日,食芦菔、春饼、生菜,号春盘。”以后发展日趋精美,至迟到元代,已有关于包馅油炸的春卷记载。
春卷
春卷
元代无名氏编撰的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》记载有“卷煎饼”:“摊薄煎饼,以胡桃仁、松仁、桃仁、榛仁、嫩莲肉、干柿、熟藕、银杏、熟栗、芭榄仁,以上除栗黄片切外皆细切,用蜜、糖霜和,加碎羊肉、姜末、盐、葱调和作馅,卷入煎饼,油焯过。”这就是早期的春卷制法。明代食谱《易牙遗意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。
清代已出现春卷之名。《调鼎集》虽仍以“春饼”为名,但是已做成卷状,其原文为:“干面皮加包火腿肉、鸡等物,或四季时菜心,油炸供客。又,咸肉腰、蒜花、黑枣、胡桃仁、洋糖共剁碎,卷春饼切段。单用去皮柿饼捣烂,加熟咸肉、肥条,摊春饼作小卷,切段。单用去皮柿饼切条作卷亦可。”这里介绍了三种制法,既包馅(咸、甜均有)又有卷,是典型的春卷形状及制法,与今日之春卷极为相近。
春卷在现代被称为春饼
立春吃春卷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,就像端午吃粽子,大年三十吃饺子一样,伴随人们千百年来一直的延续,春卷也叫春饼,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,还因为春卷里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鲜的蔬菜,因此营养价值非常高。
历史发展
春卷
春卷
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北方人也称为“春饼”。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。那时叫“春盘”。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,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,加上精美蔬菜食用,故称“春盘”。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,春游时人们也带上“春盘”。到了唐宋时,这种风气更为盛行。著名诗人杜甫的“春日春盘细生菜”和陆游的“春日春盘节物新”的诗句,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。在唐代,春盘又叫五辛盘。
宋朝吴自牧在《梦梁录》中这样描述:“常熟糍糕,馄饨瓦铃儿,春饼、菜饼、圆子汤。”到了清代,富家或士庶之家,也多食春饼。
春卷
春卷
明代李时珍说:“以葱、蒜、韭、蓼、蒿、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,谓之五辛盘。”以后春盘、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。
清代富察敦崇在《燕京岁时记·打春》中记载:“是日富家多食春饼,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,曰咬春,谓可以却春闹也。”这样,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,以图吉祥如意,消灾去难。
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,“春饼”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。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,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,登上大雅之堂。在清朝宫廷中的“满汉全席”128种菜点中,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。
下一篇:鼎点平台注册-英语形容头发的顺序
发表评论